岁月轻语时光留痕之177——陈冲和《猫鱼》
无意中,听说电影演员陈冲写了书,叫《猫鱼》。一看这书名,就来了兴趣,没想到还真有电子版的,赶快下载阅读。
与陈冲是同时代的人,当初看她和刘晓庆、唐国强演的电影《小花》,为唐国强的“死”难过了很多天,那时还不知道那是艺术加工,很为自己喜欢的演员“壮烈牺牲”而悲痛。
后来听说她出国留学了;然后又回国拍戏了;当导演了;结婚了,嫁给一个外国医生,生了两个女儿,生活过得还不错。虽然她的电影看得并不多,但也算是实时关注着她,算是与她共同成长吧。
之前听她在访谈节目里提到有个哥哥,是画画的,我就想当然地以为是陈丹青,以为一口上海腔的陈丹青是她的哥哥。

抱着看热闹,消磨时光的心态打开《猫鱼》,看了前面一小部分,就被她的文采吸引了。实在是小瞧这一代的电影明星了,他们不仅仅是阅历丰富,而且真的有文字功底。当然,这本书也跟“猫”没有任何关系。
猫鱼,是上海话里的“毛鱼”,是漏网的小鱼,通常没人吃而被用来喂猫。后来有了猫粮以后,这种鱼就更没人要了。在陈冲的书里,“猫鱼”象征行将逝去的记忆,促使她决定把即将被遗忘的故事写下来。
她在访谈节目里讲过一个故事:某个物资匮乏的冬天,哥哥在菜场买了许多毛鱼,回家时仅剩一条活着。哥哥不忍心煮了这鲜活的小生命,便把小鱼放进一个碗里。过了一夜,碗里的水结冰了,鱼像化石一样冻在了冰里。“我还是不想把它喂给猫,就把它放进了马桶。没想到冰化了,我回来一看,那鱼在马桶里游着呢!”
卑微却能“死而复生”,且顽强生存下去的“毛鱼”给了陈冲写作的灵感,她想寻找某一种记忆的模样。陈冲说,“一切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然而被遗忘的那一切,也就是我所要挽救、挖掘的一切。我要让它们在书里死而复生。”

 
她做到了,书写得很深刻,并不是泛泛地记录,而是与时代挂上了勾。大环境影响个人命运,而个人命运也要操控在自己手中。
她曾在做演员还是出国,学习还是演戏的情境中犹豫、徘徊,让她无法真正地快乐起来,她写道:
“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总是这份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这份灵魂深处的不安,在舒适的时候,放逐我去陌生的险境;在枯萎的时候,逼迫我生出新枝嫩芽;在迷失的时候,提醒我观照命运的轨迹。”
有一次,她在横店拍戏,偶遇失联多年的两位老同学,她在书中写道:“我们隔着几米的距离和几十年的光阴,互望、感慨——岁月写在我们的脸上,生活的摔打和考验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我也相信爱情是神圣的,而且一生只有一次,用完就没有了。还要再过许多年,我才会懂得:爱,与生俱来——就像勇气和力量那样——是用不完的,是越用越多的。”
这不仅仅是一位演员的感悟,更是一位作家的思想吧。我从心里开始服她。其实,我对她的演技一直不是很认可,总觉得她演得不自然。演小花时,凭借的是与生俱来的年轻可爱。
那天看了她与鲁豫的对谈,鲁豫两次提到她演的《双峰》,出于好奇,我找来看,是美国的电视连续剧,多年前拍摄的,那时陈冲还年轻。她在第一季里,戏份不太多,演出了东方人的妩媚和神秘。不过,那种不自然的感觉还在,不知是不是我个人的感受或者偏见。
《猫鱼》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因为是同龄人,可以看到我们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感觉很亲切自然。
读陈冲的文字,比看她的戏自然多了。
陈冲说,“一个普通人的记录,哪怕是流水账,也有意义,因为那里有个人的命运在里面。”
非常有同感!也为自己经年不断的记录找到了佐证,为自己琐碎的日记找到了理论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