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时的叙利亚
那年,那月,那时的叙利亚
已经几年了,几乎每天都能从电视上看到处在战火中的叙利亚。一座座城市被炸成了废墟,一批批不顾枪林弹雨的危险,背着小包袱拉扯着孩子的难民,从陆上或海上四散逃命.....每每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立马让我想起那年,那月,那时的叙利亚。
32年前,1986年的初春时节,我们外经代表团一行应邀赴中东考察,叙利亚的幼发拉底纺纱厂是
这次考察对象之一,它坐落在德尔祖尔市。
一、沙漠里春天
那是晴朗的一天。清晨四点钟,我们带上足够的矿泉水从大马士革出发,直奔幼发拉底纺纱厂。一路上,我们乘坐的小轿车以140公里的时速奔驰,汽车如同插上翅膀擦着公路飞翔,但是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颠簸,没想到叙利亚人修的公路竟如此之平坦。
我第一次走进沙漠。透过车窗向远处跳望,阳光下那亮闪闪,金灿灿,高低起伏的沙丘,向人们吐露着她那宽广,柔软,母亲般的胸怀。在视野的尽处,可见褐色的山脉,看得出那上面不长植物在这广漠之中,很少见到树木,偶尔遇到几处小片草地,由于水少气候干燥,草的高度只和我们人工培植的草坪差不多。正因为它少,这些草地在金黄的大漠里才格外地吸引着牧人和小羊群,小骆驼群。凡有草有水的地方就有供牧人休息用的灰色的小房子,只有门没有窗户。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绿色”在沙漠中是多么的珍贵。
汽车掠过一座座沙丘前行。突然,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沙漠变良田的另一番景象;公路两旁的沙漠被开垦成一片片土地,上面有绿色的庄稼了,农民们正在紧张地干活。公路两旁出现一排排高大的杨树,像屏障挡住风沙,保护着来之不易的成果。
继续前行,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风景,公路两旁竟然站立着两排枝繁叶茂的桃树,红艳艳的桃花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夹道欢迎着远方来的朋友。真的不敢相信沙漠里能长出桃树,开出这么红的桃花来?陪同我们来的同事笑着说,这真的是桃花运,我们刚来的时候也不敢相信沙漠里还能长出桃花来。司机师傅很理解我们的心情,把车速降下来了,汽车缓缓前行,桃树慢慢后移。
古人对桃花情有独钟,“坐看红树不知远”,但是桃花在我的心中不过是个代表美却又娇嫩的形象。人们不是常说“三月桃花满树红,风吹雨打一场空嘛”,花虽美,但太娇嫩了,当我们在叙利亚的沙漠里见到一排排桃树,那花比在沿海开的更红更艳了,顿时让我改变了过去的看法,桃花在我心中不再只是“美女”,更是“侠女”了,这是勤劳智慧的叙利亚人给了它们新的生命。
二、一顿特殊的午餐
中午,汽车把我们带到了德尔市近郊的一家餐厅。餐厅里摆放着十多张长方形的餐桌,上面铺着漂亮的印有阿拉伯民族图案的餐纸,桌子上摆着不锈钢刀叉和瓶装矿泉水,水磨石地面擦得干干净净,白色墙壁上挂着油画,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进来,整个餐厅显得非常明亮,给人以温馨的舒适感。
我们一进去,几名服务生都热情地迎了上来“哈鲁,哈鲁!”用生硬的英语和我们打招呼。当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后,便更加热情起来。一位可能是他们中间英语较好的走到我们面前示意让我们点菜,因为没有菜单,我们也很难叫出菜名,加上双方既说不清也听不懂,只好在桌子上比划,我们在桌子上画了个鸡蛋,他们也没明白是什么,索性请我们到厨房里,指着架子上的菜让我们点。叙利亚人通常吃的主食是大饼,像我们早点铺烙的一样。烙好的饼怕粘在一起不脆,便顺手放到其它桌子或是外面的栏杆上,上桌前再切成小角端上去。他们吃的菜,品种不多,做法有两种。一种生吃,一种熟吃。生吃的有卷心菜,大白菜,胡萝卜,黄瓜之类等。吃法简单,洗净后撒上盐或蘸着酱吃。他们的酱基本上就是“沙拉酱”,或把青菜拌上“沙拉油”吃。吃的时候或捧着整个的菜啃着吃,或掰成一片一片叶再吃。那天我们也“入乡随俗”,捧着菜啃着吃。熟吃的菜也很简单,一是烤二是炸。烤羊肉串,烤鸡,炸土豆丝,炸鱼,炸牛排等。因为他们不吃炒菜,实际上吃的全是冷餐。午饭吃到最后,服务员端上两盆热汤,牛肉汤和鸡汤,汤中加了佐料和胡萝卜片,味道十分鲜美,是餐桌上唯一冒着热气的。那顿餐直到今天我还有深刻的印象!
三、相遇在幼发拉底河畔
汽车终于停在沙漠绿洲一幼发拉底河畔了。幼发拉底河贯穿德尔祖尔市,是叙利亚人民的旅游胜地。正是这条闻名于世的古老的幼发拉底河,孕育了这座风光明媚物产丰富的城市,养育了叙利亚人民。
我们在车上远远就瞧见了三百多年前架设在这条河上的幼发拉底铁桥。桥身两米多宽,百十米长,四个四、五十米高的铁架子立在河底,顶端和桥身用钢丝绳紧紧地拉在一起,这桥在当时是叙利亚人的骄傲,所以幼发拉底河畔成了人们旅游的好地方,是国内外旅游者必到之处。
幼发拉底河水清澈透明,人不能下去游泳,但成群的野鸭子却能在河面上悠闲地游荡。远处有小船飘过来,鸭群自动地在船头前向两边分开,船过后鸭群又立即集成队形游弋。河两岸被修成带状公园。一块块涂上红油漆的铁丝网用白色的钢管连起来成为公园的矮围墙,整齐又漂亮。公园里有绿色的草坪,隔不远就有一个花坛,花坛周围有供游人休息的石凳。每当夜幕降临,河面上荡漾着繁星般的万家灯火,晚风中飘来悠扬轻快的琴声,游人尽情地享受着悠闲时光。
我们来到大桥附近,遇到了成群结队从利物浦到大桥来游览的中学生。有几个女孩大胆地跑到我们跟前,羞涩地鼓起勇气,用刚刚学会的英语很有礼貌地和我们攀谈起来:“你们从哪里来?是日本人吗?”,“我们是中国人”。他们听到我们是中国人时立刻竖起大拇指,高兴地喊起来“ok,ok”!几个男学生从人群中挤过来,指着他们的自行车让我们看,原来都是上海生产的“凤凰牌”和“永久牌”的车。一个小个子的女生问:“刘晓庆,朱明瑛在干什么?等我们去中国时一定去找她们玩。”交谈后学生们要求和我们一起合影,使馆秘书告诉我们:当地人有个传说,如果和东方人合影,人去世后魂就会到东方,来世就可以到东方极乐世界去了。听完,我们立刻高兴地答应和学生们一起拍照,几个学生的照相机刷地一下都对准了我们和身边的学生。
四、他们心目中的中国
下午,我们来到了德尔祖尔纺纱厂,这个厂是我国1979年援建的,共有十万个纱锭,其中,70%是中国提供的,后来增加的30%纱锭是西德提供的。我们进厂后受到纺纱厂经理和我国专家组的热情接待。在厂里,我们喝的是中国酒、龙井茶,吃的是中国风味的热饭菜,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这个厂的经理个头不高,一双大大的眼睛亮亮的。陪同我们参观时他诚地对我们说:“我们非常相信中国,这些纱是用中国进口的设备、零配件生产的,质量好,可以出口换外汇。用西德设备生产出的纱不能出口,以后这些设备的零件坏了,全部零配件向中国订货,不再进西德的了,希望中国能保证供应。”我们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承诺保证供应。
参观结束了,经理和我们告别时用他那宽大的手握住我的手说:这次国家要派纺纱厂的经理去中国,条件是哪个厂出口创汇多派哪个厂的经理去。哈马市纺纱厂十万纱锭都是中国提供的,产品全部出口,可是我们只有百分之七十的产品出口,没捞上去中国的机会。听了他说的话,看到他那深深遗憾的表情我被感动了,我为中国骄傲。
32年过去了,今天的叙利亚已成为世界战乱的焦点,连年的战火把她摧残成什么样了?幼发拉底大桥还存在吗?一起照相的中学生们现在在哪里?纺纱厂现在怎么样了?那公路,那桃花……?
王普忠 刘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