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手功是道家道引强身治病、安乐延年的功法。
1960年代流行于台湾和香港等华人社会。
甩手功见诸于文字者,
以萧天石1963年在其主编《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中较早提及。
甩手功,流行时间1960,
流行地区,台湾和香港等华人社会,
功效,强身治病、安乐延年。
甩手十九诀记载:“上宜虚,下宜实。
头宜悬,口宜垂。齿宜叩,舌宜抵,津宜嚥。
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轴,臂宜摇,肘宜沉,腕宜重,
手宜划,腹宜实,跨宜松,肛宜提,跟宜石,趾宜抓”。
〈甩手歌诀〉四段:
(一)内中提。
(二)展开连绵摇关节,活络舒筋浊气沉,虚实变换利开合,气贯四肢百脉行。
(三)两脚踏实肩下沉,上三下七有重心,能去头重脚轻病,精气充沛体轻灵。
(四)甩手治病啥原因,胜似推拿与金针,气脉不通起百病,心平气和病难侵。
甩手功的特点是“上虚下实”,动作柔和,精神集中,两手摇动。
这样可以改变体质上盛下虚的状态(如高血压、头部发热、四肢冰冷),
使下部坚固、上身轻松,疾病自去。
修道人入门时多传此功,做为袪病治病与强健身心之用。
练功要领是身体站直,两脚伸直,
脚趾用力抓住地上,两脚伸开与肩同宽,
两臂同方向前后摆动,向后用点气力,向前不用力,
由堕力自行摆回。
练功调身,对防治疾病颇见效用,
但仍须注意要领和视症状调整练功次数。
练功时以平甩为准,但因师承或练功经验,
也有采高甩、低甩者,因人而异。
台湾推广甩手功者,
以李凤山(平甩功)领道的社团法人
台湾省梅门一气流行养生学会最积极。